您的位置: 开云网页 >科协新闻>要闻>开云(中国)

第五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评出37份优秀作品

2012-07-09 来源:广东科技报 【字体:
阅读:

  广州市有多少种蝴蝶?广州市的野鸟又有多少种?……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要回答正确并不容易。只有在广州市荔湾区科协编撰的《广州蝴蝶》和广州市第113中学113号鸟舍编撰的《观鸟晋级图谱》才能找到答案。日前,《广州蝴蝶》在第五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使其从500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下了一等奖。同时获得表彰的,还包括《观鸟晋级图谱》在内的36份作品。

  自2007年以来,广东省科协、广东省科技厅联合主办每年一届的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至今已经主办了五届。大赛旨在通过评选表彰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中学生以及广大科普作品创作爱好者等科普作品创作力量形成合力,培育一支影响全省甚至全国的科普作品创作大军,引导和繁荣科普作品创作,发挥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在全省营造积极、健康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创新型广东和幸福广东建设添砖加瓦。

  参赛作品作者最小仅为13岁

  第五届大赛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各地各有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吸引了2000多位参赛者。他们当中有科研院所、科协组织、科普机构以及学会协会的工作人员,也有大中小学师生,以及一些资深科普作家。
 

  在参赛作者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仅为13岁。前者是四会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李石金,他将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制成了《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视频,记录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简单明了地向农民朋友传授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都能一看就懂。”李石金自信地说。据了解,目前,该视频已多次在四会市科技下乡活动中播放,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后者则是广大附中初一学生周映同,他的作品《营养均衡》取材于自己身边的事情。他说,身边有些同学有偏食现象,有的不吃菜、有的不吃肉,因此导致了身体的营养不均衡,继而引发身体疾病,影响学业。作品以flash游戏形式,并配音讲述了营养金字塔的道理。“同学们都觉得好看。”周映同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周映同还和同学刘泽滨共同制作了flash游戏《肥猫减肥记》。“周围同学为了减肥用了不少方法,但节食等方法并不科学,这样会给身体造成危害。”据刘泽滨介绍,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甚至亲身实践的方式,提出了科学减肥的口号:加强运动,均衡饮食。

  “中小师生创作的科普作品虽然整体上显得有些稚嫩,技巧上也欠缺专业水平,但他们的参与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知识普及的过程。”大赛评委、省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珠江文化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蔡延钊说。据统计,作品参赛者有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小学师生。

  作品覆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

  本届大赛共分平面、影视、数字三大类,共征集到500多份作品,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到的科学素质重点人群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且表现形式多样。

  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导、由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省科普志愿者协会等单位联袂打造的《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根据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居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而编,视角新颖,体裁别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是一套可读性强的科普读本。该系列读本包括《公民公共安全应急指南》、《家庭急症院前急救和预防》、《发展高技术 创造新生活》等共10本。

  而省农科院情报所方伟和康艺之两位科研人员编辑的《新农民城市生活指南》重点关注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科普工作。该书从农民进入城市到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入手,结合常见的科普知识,采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餐饮就医等方面简明扼要地进行了梳理,通俗易懂地介绍科普知识,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科普指导。

  除了书籍,平面类科普作品还有公益广告、图谱,以及宣传手册等表现形式。广州市海珠区科学技术协会报送的科普作品更是将科普知识搬上了台历。这一新的科普形式得到了广大评委的好评。《科普知识宣传台历》将健康生活保健、节能环保等科普知识巧妙地印制在台历上,既美观又实用,让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轻易地接受到科普知识。

  影视类作品则有科普剧、儿童剧、纪录片等形式,而数字类则囊括了科普网站、动漫游戏等形式。由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开发的“垃圾分类科普动漫游戏”模拟生活场景,让参与游戏的玩家体验在学校、家庭、公园等场所进行垃圾分类,通过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推广垃圾分类科普知识。

  特色科普作品地方味浓

  跟往届不同,第五届大赛所报送的科普作品极具乡土气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全省各地对地方特色科普作品创作的重视。

  广州市荔湾区科协编撰的《广州蝴蝶》以广州本土出现的10科139属242种蝴蝶为蓝本,记录了蝴蝶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成长过程,并对每种蝴蝶的特征、分布地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填补了广州蝴蝶种类的空白。该书是广州科普志愿者“云山蝶友”团队30年不间断深入广州各地跟踪和研究蝴蝶成果的结晶。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长张雅林教授评价该书是国内首部以读图形式的蝴蝶生活史著作。由于鸟类的分布同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鸟类的组成差异也很大,广州市第113中学113号鸟舍根据近十年来广州野鸟目击记录编撰了同样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观鸟晋级图谱》。该图谱给初学观鸟的中小学生提供了相关图片参考,同时也为学生观鸟技能水平检测、观鸟活动阅历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出自佛山市第三中学吴岸蓝和邓绮妍之手的《西樵山“圣水”的秘密》纪录片则取材于佛山市的名山———西樵山。两位作者留意到有群众常年上山取泉水,而有些人甚至将山泉水视为“圣水”。那么这些水是否真的有那么“神”?跟平时喝的自来水又有什么区别?带着疑问,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研、专家采访、亲自动手做试验,揭开了所谓西樵山“圣水”的秘密,并将整个过程录制了下来,制成了一部小型的科普纪录片。

  同样是科普纪录片,由中山广播电视台报送的《五桂山探秘》介绍了有中山市后花园之称的五桂山自然保护区森林。他们联合中山市林业部门组织科考队走进五桂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风景优美,物种神奇的绿色聚宝盆。


分享到:
×

用户登录